Search

林棍對於一部分人來說,總是在散發生人勿近的氣場。而且加上他受訪時不帶半句客套話,句句直插心臟。對於插...

  • Share this:

林棍對於一部分人來說,總是在散發生人勿近的氣場。而且加上他受訪時不帶半句客套話,句句直插心臟。對於插對或插錯,大家各持己見。圈內是非多,他似乎總是成為其他作者茶餘飯後的話題。我也曾是吃花生旁聽的一份子。

他文中提及的野士那年,我其實很慶幸落選。因為如果以那種繪畫狀態走出一條路,或許也只會是僥倖一場,相信很快就走到盡頭。想到那時我的《The World After 2400》光速腰暫,於是找上野士這另一條出路。當時以為只是平台的問題,所以覺得換另一條跑道就行,沒檢討太多自己的創作。後來被這條路同樣拒諸門外。之後機緣巧合受邀參展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,看了看世界有多大,回港後覺悟有時失敗和迷失才是整裝出發的良機。

野士那年對林棍為人的印象不深,因為只是面試見過一次吧。

最大的感覺是安古蘭那幾天。出發前不少朋友勸我最好和這傢伙保持些距離。但我沒有刻意迴避也沒有刻意靠近。不過當時處於迷失狀態+本身慢熱+自信不足,因需要合作即興但談不來而被他狠罵了一頓(或許對他本人而言程度極微哈哈),當時的我也很害怕。但到表演即興繪畫時,他一直叫我放鬆畫,我也愈畫愈自在,不再拘泥於對或錯的小節。我們間即興的交流亦愈來愈多。

畫完他說:「這樣畫很好玩吧」。

我確實覺得很好玩。

他看過我在飛機上畫的sketch book,竟稱讚我說其實這樣畫就很好了,而且比我在市面上發表過的作品好太多。為什麼不嘗試直接這樣發表?(我那時有點嚇壞,因為根據印象,沒想到林棍竟然會當面讚人…)

我那時對「草稿」或「完成品」還是有見解上的包袱,太早以媒介的創作現象定義(像是鉛筆感覺就是起草工具、墨水筆就是完成作業),沒仔細想過。

對呢,為什麼本來畫得很有感覺的東西,最後就得用我不喜歡的工具塗裝它,讓作品最終了無生氣?

之後就是大約3至4個月的實驗階段以及後來大家都知道的轉變了。
後來他也持續鼓勵我。

我很懷念四年前各年輕/中年/老年作者的評價,近些年聽到的少了很多。以後要更依靠自己的檢討,然後相信自己走的路了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By the way,介紹一下林棍
林棍 A.K.A 林祥焜,最近他比較知名的事蹟是西九龍中心女性主題巨型戶外廣告:
https://bit.ly/3hYLPdH
本身則以畫性感女性聞名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some drawings. Based in Hong Kong.
View all posts